在2025年甘肃省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育省级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北京培训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甘肃乡土文化才艺展示活动于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精彩上演。来自甘肃武威的50名乡土文化能人携非遗绝技与传统手工艺亮相,与白俄罗斯乡村建设与合作研修班学员深度互动,生动诠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国际化视野。
活动现场,浓郁的甘肃风情扑面而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表演率先亮相,铿锵的鼓点、刚劲的舞姿,再现了河西走廊的豪迈气魄;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董永虎带领团队演绎《民族团结一家亲》,以悠扬的说唱述颂孝贤故事;秦腔选段高亢激昂,唱腔中尽显西北人民的豪迈性情;民勤小戏《钉缸》诙谐生动,用地方戏曲特有的幽默传递生活智慧;天祝藏族同胞表演的锅庄舞节奏明快,裙裾飞扬间展现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 舞台之外,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同样引人驻足。手工刺绣的精美纹样、钩织编织的精巧造型、武威香包的馥郁芬芳、绣球的绚丽色彩、泥塑的憨态可掬……一件件出自乡土能人的作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写照。 互动环节中,白俄罗斯学员即兴演唱经典歌曲《喀秋莎》,悠扬歌声与陇原非遗艺术交相辉映,形成奇妙的文化共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震撼了!” 一位白俄罗斯学员指着攻鼓子表演感慨道,“鼓点中蕴含着力量,刺绣里凝结着美感,这是中国乡村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他们对武威香包的刺绣工艺尤为关注,纷纷向传承人请教技法细节,不少人还主动收藏了小巧的绣球作为纪念。 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既让甘肃乡土文化突破地域局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也为白俄罗斯学员了解中国乡村文化打开了一扇直观窗口。“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提质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互鉴。” 培训班负责人表示,此类互动正是农文旅融合在国际视野下的生动实践,为双方乡村建设领域的合作奠定了文化互信的基础。 培训班学员表示,未来将把培训所学与实践结合,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此次在京才艺展示,既是甘肃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甘肃乡土文化能人们正以“新农人”的姿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本土与国际的桥梁。正如培训班所倡导的 “人才兴则乡村兴”,这些身怀绝技的乡土能人,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农文旅融合的崭新图景。